我們姓台灣:摘錄經典雜誌
字數:4816
欄目:我們姓台灣
責任編輯:李光欣
編輯完成日:2002/6/13
1.大標:有情世界
副標:台灣獼猴的悲歡際遇
2.大標:人猴一家
副標:唯一的表親──台灣獼猴
撰文/李光欣(經典雜誌編輯)
攝影/周元楷(經典雜誌攝影)
「有一次,一隻名叫小珊的母猴來到我跟前,眼神裏透露著哀傷和期待,我立刻發覺情況不對,因為那隻名叫寶寶的嬰猴不在牠身邊,我於是趕快問牠:『寶寶哪裏去了?』小珊聽到我的話後,發出了一聲悲鳴,直拉著我的褲管往前走,一路還不時頻頻回頭。
後來,我看到了一隻公猴正在照顧頭部受重傷的寶寶。五年前,我曾經救過小珊,事隔了五年,沒想到牠還記得我,也希望我能救回牠的孩子。我趕快把寶寶帶下山,送到醫院急救。第二天再去探望寶寶,牠聽到我的呼喚,掙扎著爬了起來,沒多久,就在我的懷裏過世了。寶寶死了,我真的很傷心!」
大半年都在高雄壽山上的林金福,和獼猴們情誼深厚,在他口中,台灣獼猴和人一樣有血有淚,甚至也聽得懂人話。
●四萬年前來台落地生根
台灣獼猴究竟從何而來?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助理教授吳海音說,牠們的「開台祖」和現今四川、雲貴一帶的恆河猴祖先其實是同一支,由於冰河時期到來,不耐酷寒的獼猴被迫分家,一支退到山高谷深的雲貴縱谷,另一支則在有著中央山脈屏障北風的台灣落地生根,這點可以從兩者具有幾乎相同的遺傳基因得到證明。動物學家尤迪(Eudey)推測,時間大約是在四萬到四萬五千年前。
一八六二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R.Swinhoe),發表了一篇〈福爾摩沙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Formosa)〉,這是有關台灣哺乳動物最早的生物科學報告,其中對台灣獼猴有相當詳細的描述:「這一種迄今我們所知福爾摩沙唯一的猴子,喜歡傾斜面海的岩石,選擇荒涼的洞穴……,牠們顯然十分偏愛岩石。
大白天尋求岩穴遮蔭,晨昏時集聚成群,覓食漿果、軟的嫩枝、蚱蜢、甲殼類與軟體動物。夏夜時,成群而來,大肆劫掠甘蔗田和果樹,特別是長得小而圓、果實成串的龍眼。六月時,母猴常退入山區,單獨懷著幼猴。這種猴子對人的接近顯得非常不安,迅速消失,躲入洞中,直到入侵者離去。」
當時的英國領事館就位在現今壽山下的哨船頭,史溫侯所說的「十分偏愛岩石」的猴子,指的應該就是壽山上的獼猴。一八六二年,他帶著兩隻台灣獼猴返回英國,並將牠們送給倫敦的梅納傑瑞(Menagerie)動物協會。這兩隻幼猴的頭形呈圓球狀,於是就將台灣獼猴命名為Macaca Cyclopis(學名有一定格式:斜體,屬名大寫、學名小寫。Macaca cyclopis),也就是「圓頭的獼猴」。
英國人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知道台灣獼猴的存在,但本土的獼猴生態研究卻起步甚晚,吳海音是追蹤台灣獼猴野外生活的第一人,但她的研究也僅限於墾丁的一群獼猴家族。那麼,究竟有誰曾做過更廣泛而深入的觀察?同樣研究獼猴的謝寶森和徐芝敏都提到了林金福,他是高雄一所國中的國文老師。
●比人還有人性的動物
「他真的很愛猴子!」和林金福合作多年的中山大學副教授徐芝敏說,「他早上生病住進了醫院,下午照樣上山看猴子。」除了上課時間,林金福幾乎都在山上。柴山開放初期,和當時許多人一樣,林金福也是靠餵食獼猴,和牠們建立起了交情。雖然不贊成遊客貿然餵食,但他也不否認,現在他還是會帶點東西上山,「老朋友見面總不能兩手空空吧?」因此,也有人批評他是「假研究之名,行餵食之實」,對於這點,徐芝敏頗不以為然:「他早已不是單純的餵食者,何況他帶去的食物也真的很有限。」
七、八年前開始,林金福著手進行壽山(包括柴山和南壽山)獼猴生態研究。「他確實能做到個體辨識,猴子們認得他,也信任他。」徐芝敏說,有好幾次發現獼猴受傷,旁人束手無策,都是他專程上山解救,還自掏腰包送往醫院救治。另外,他也幫忙指導研究生論文;在他自己架設的網站上,除了多篇他在國際上發表過的論文外,還鉅細靡遺列了一百多個研究項目,「有些我連想都沒想過,他卻已經默默觀察好幾年了。」對於林金福的愛心和認真,徐芝敏只有「佩服」二字。
林金福的觀察集中在壽山地區,徐芝敏認為,或許代表性不是那麼夠(無法代表全島台灣獼猴生態習性),但卻是目前為止最接近(詳細的)台灣獼猴生態的觀察(追蹤)記錄。
林金福是台灣極少數能進入獼猴「有情世界」的觀察者,而他也的確目睹了牠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獼猴是有感情的動物,甚至比人還更有人性。」林金福這樣形容台灣獼猴。
●女權至上的獼猴家族
獼猴的社會結構和現今人類大異其趣,但它有可能是遠古人類母系社會的原型。獼猴家族是由一群彼此有堂表姑嫂關係的母猴所組成的,除非是鬧家變(分群),不然母猴一輩子都待在同個家族裏。在獼猴社會裏,來來去去的公猴並不是家族的固定成員,包括猴王在內的所有成年公猴,能不能進入猴群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完全要看母猴們的臉色。
小公猴不像姊妹們那麼好命,長到三至六歲時,牠們就會被逐出家門。這是避免近親交配的自然法則,但對小公猴而言,卻是一段錐心刺骨的痛苦歷程。剛開始時,牠會在猴群四周徘徊不去,希望媽媽、阿姨和姊妹們能重新接納牠,但在遭到不斷無情驅逐後,絕望的小公猴才會毅然踏上流浪的道路,或隻身上路,或和其他公猴一起闖蕩江湖。
有些企圖心旺盛的小公猴,在經過幾年歷練後,會選擇挑戰猴王寶座。猴王的責任是帶領猴群覓食和斥退敵人,雖然也享有食物和交配優先權,但在女權至上的猴群裏,其實並沒有太多威風可言。雖然妻妾成群,卻不一定可享得到齊人之福,想和低位階的母猴歡好,往往會被吃醋的大老婆追著打。如果沒有盡到責任,造成嬰猴失蹤或死亡,照樣會被母猴們聯手趕出家門。
「人性和猴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研究獼猴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人性。」吳海音的看法和林金福相似。
獼猴家族中有明顯的階級之分,高位階母猴和猴王一樣享有食物和交配優先權,資源分配不公,低位階的母猴只好「向外發展」,主動找上有交配能力的群外公猴。研究獼猴聲音的高雄醫學院生物系副教授謝寶森,提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她發現台灣獼猴竟然也懂得「偷吃」的技巧,正常情況下,獼猴在交配時會發出叫聲,但在偷情時,牠們也知道要悶不吭聲地進行。
和人類一樣,獼猴的母子關係非常親密,嬰猴出生後兩、三個月內,都寸步不離地依偎在媽媽懷裏;稍大點時,會跟在媽媽身邊學習覓食技巧;而即使幼猴已經能獨立覓食,作母親的還是會隨時守護在牠身旁。林金福提到,在壽山上,常會見到母猴抱著夭折的嬰猴不忍放手的感人場面,「失去孩子的母猴,眼神裏透露出來的哀傷,遠比人類語言所能表達的更深邃。」
●慘遭人類無情迫害
這般親密關係並不僅限母子之間,林金福也曾看過「父代母職」和「姊代母職」的例子。林金福提到,獼猴和人一樣也會生雙包胎,但因為母猴分身乏術,嬰猴在野外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但他曾親眼目睹一隻名叫「大眼王」的公猴,願意伸出援手分擔母猴的辛勞,因為有了「大眼王」的幫忙照顧,兩隻嬰猴終於都能平安長大,「牠們也有溫柔多情的一面啊!」林金福感嘆地說。
另外一次,他看到一位路人遭到一群獼猴圍攻,一隻嬰猴就抱在他腿上。原來是嬰猴的母親難產死亡,牠把路人當作媽媽,一把就抱了上去,為了搶救嬰猴,整群獼猴群起圍攻。他於是趕快將嬰猴抱還給牠的姊姊,獼猴們立刻停止圍攻,一陣雀躍歡呼。三天後他再上去看,卻發現嬰猴因為姊姊沒有奶水已經不幸餓死了,但做姊姊的仍緊緊抱著已經發黑發臭的屍體,不忍放手。
台灣獼猴和人一樣有血有淚。但在台灣,人們對這房遠親卻沒什麼好感,也不是那麼友善。原住民如泰雅、賽夏和排灣族都有人變成猴子的傳說,而且還是由懶惰、愛惡作劇的人變成的。卑南族過去有以活猴作為犧牲品的「猴祭」。而漢人更是大量捕捉牠們,拿來做中藥材,其中最為人知的一種是「猴膠」,這是種由猴骨熬成的黑色固狀膠質,據說有活血、治療風濕酸痛的療效。
另外,醫學實驗也少不了牠們。在保育觀念缺乏的年代,台灣還流行過飼養小猴子的風潮,不知造成了多少獼猴家族骨肉分離、「家破猴亡」的慘劇。一九七九年,曾有外籍學者估計,當時每年至少有一千至兩千台灣獼猴遭到被獵捕的厄運。幸好一九八九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布實施,讓倖存的台灣獼猴終於得以喘口氣。
●期盼不再製造新遺憾
但也因為法令限制飼養保育類動物,飼主紛紛棄養家中的寵物猴,任由牠們流浪街頭、自生自滅。農委會因此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成立「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專門收容這些命運坎坷的動物,牠們有些是被棄養的,有些則是從走私客手中沒收來的。目前收容中心收容了大小動物超過五百隻,其中包括兩百多隻台灣獼猴。
「我們做的是彌補遺憾的工作,設法為每隻不幸的動物做最好的安排,也許牠們無緣再重回大自然的懷抱,但我們希望,在這裏能多少彌補些人類對牠們的虧欠。」收容中心祕書林育如,真摯地期盼人們能不再製造新的遺憾。
為了讓這些獼猴重回大自然,一九九八年,收容中心在澎湖四角嶼進行野放試驗。雖然有人質疑過計畫的可行性,但島上嚴酷的環境卻沒有難倒生命力強韌的台灣獼猴,牠們很快就懂得充份利用島上有限的資源,捕捉蚱蜢,挖掘貝類,利用濃密的龍舌蘭和仙人掌叢作為隱蔽的窩。入秋後,面臨澎湖強勁的東北季風和稀疏的雨量,牠們也都應付過來。
但牠們在這海角新樂園的好日子卻很快就結束了。去年四月,傳來母猴「小蘋果」抓傷漁婦的消息,在澎湖引起軒然大波,縣長甚至下達「逐猴令」,野放計畫不得不宣告終止,獼猴們被陸續「引渡」回收容中心。過慣了島上海闊天空、無拘無束的生活,突然間又被關回籠裏,尤其是猴王「執行官」十分鬱卒,絕食抗議了好一陣子。
人猴衝突不只發生在四角嶼。
「你相信嗎?我將近一公頃果園的龍眼,結果一年只收成了五公斤!」提起獼猴,彰化二水鄉農民茆木聰就恨得牙癢癢的。二水鄉公所本來想建高牆將獼猴保護區團團圍住,但因為經費高達三億元而作罷,損失不貲的農民轉而要求撤銷保護區,二水鄉長許景輝代表農民向林務局抗議說,如果無法規範猴子活動範圍,就應該把保護區給撤了,好讓他們可以把猴子遷到別的地方。
●數量過多?瀕臨絕種?
人猴大戰同樣也在雪霸國家公園裏上演。武陵農場副場長李清彬向國家公園管理處抱怨說,他們快被猴子整瘋了!為了保護農作,農民先是自組巡邏隊,看到獼猴蠢蠢欲動就點燃鞭炮驅趕,效果甚佳,只是他們實在排不出人手和猴子日夜周旋。後來有人想到了「殺雞儆猴」的老方法,把死雞塗成鮮紅色,弄成一副非常恐怖的模樣,倒吊在果園四周,希望猴子們能知道收斂。
有不少人認為,獼猴破壞農作是因為牠們數量太多了,但究竟台灣有多少獼猴卻沒人說得準。農委會曾在去年公布了一份台灣獼猴族群數量調查報告,對外公布的數字是二十五萬隻,不過,農委會也私下承認,這是個誤差值很大的「估算」,實際族群數量從十四萬到三十八萬,「都有可能」。
不論是「十四萬」或是「三十八萬」,台灣獼猴似乎已擺脫族群覆滅的危機,但也有人並不這麼樂觀。林金福指出,根據他的觀察,這幾年壽山、觀音山(高雄)、旗尾山的獼猴數量一直在減少。徐芝敏的先生摩悌是位外籍學者,曾在世界各地從事靈長類動物研究的他,更拿出了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於二○○○年出版的紅皮書佐證,書上寫著來自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警告:「台灣獼猴雖然沒有立即絕種的危險,但因為棲地破壞和人為干預,中長期而言,仍將面臨絕種的高度風險。」
近年來,台灣獼猴被認為是野生動物復育成功的範例,人們的樂觀態度讓一些研究獼猴的學者更加憂心忡忡。徐芝敏就指出,獵捕壓力始終存在,據她了解,農民其實一直在私下「處理」侵入果園的獼猴,他們不只是驅趕獼猴,有些還會設陷阱、下毒藥或直接加以射殺,農委會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難處理)。此外,她還透露,這幾年南壽山的公猴大量失蹤,最近甚至還有人假冒高雄市政府人員,在柴山上公然獵捕獼猴。
●牠們是我們唯一的表親
獼猴面臨的另一個危機是棲地遭受破壞,人猴爭地,輸的一方遠永是獼猴。以柴山為例,私設休息區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們砍的樹,挖的土,都是獼猴的食物;所開闢的地方,原本就是獼猴的棲地和覓食場所啊!」林金福呼籲人們能夠將心比心。另外,還有人盜採藥用和可食性植物,甚至就連不具經濟價值的藤蔓也沒被放過,柴山會今年初就赫然發現,步道兩旁的藤蔓竟然也被清除一空,總幹事楊娉育憂心忡忡地說:「水土保持會出問題,猴子的食物來源也一定會減少。」
相較於其他同類,台灣獼猴除了尾巴較粗壯外,其實並無太多不同之處。牠們之所以「特有」,是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牠們是我們唯一的表親,一樣是有感情的動物。在人類到來之前,台灣獼猴己在此生活了四萬多年,牠們能否永續存在?徐芝敏語重心長地表示:「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尊重獼猴的存在,尊重牠們和我們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
字數:869
欄目:我們姓台灣
責任編輯:李光欣
編輯完成日:2002/6/13
靈長目動物包括原猴、新大陸猴、舊大陸猴及類人猿四種(not species, should be 類)。人類和長臂猿、猩猩同屬於類人猿,獼猴則屬於舊大陸猿。動物學家富登(Foden)將現存十九種獼猴分為四大系統,其中台灣獼猴與日本獼猴、恆河猴、馬來猴同被歸為馬來猴系。
獼猴可能和人類一樣源自非洲。最遲在六百萬年前,獼猴就已出現在非洲。往亞洲遷徒的一支,在二百到二百五十萬年前抵達印度,再由印度沿海到達緬甸和中南半島一帶。之後,地球經歷多次冰河時期,海水一再升降、島嶼與陸橋出現、消失,獼猴因此得以遷徙到亞洲各地,然後又被海洋隔離,而分化成不同種類的獼猴。
外形上,台灣獼猴和其他同類最大的不同是尾巴,它雖然沒有馬來猴的尾巴長,但卻更為粗壯多毛。手部構造和人類極為相似,同樣是姆指和其他四指分開、呈直角對生,也具有指紋。前肢比後肢短,但獼猴很少站立直行,通常是四肢著地、俯身前進。
臀部是獼猴重要的性表徵,用來吸引交配對象。九月後進入發情期,母猴裸露的臀部皮膚會腫脹,呈豔紅色;公猴的肛門一帶也會變紅。在肛門左右兩側有兩塊灰色、無毛的角質化皮膚,稱為「髀胝」,髀胝沒有神經和血管,有了這兩塊天生的坐壂,獼猴坐在鋒利如刀刃的珊瑚礁岩上也不怕受傷。
另一個有趣的特徵是「頰囊」。獼猴進食動作非常迅速,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逃竄,來不及吃下去的東西,就可以儲存在顎骨下方的頰囊,因此兩頰經常是鼓鼓的。閒來無事時,牠們會用肩頭頂頰囊,把食物推出來,再細細品嚐。
台灣獼猴的適應性極佳,從南台灣的熱帶雨林,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箭竹林都有牠們的蹤跡。隨著棲地和時令不同,食物也非常多樣化,主食是植物,不管是莖、葉、花、果、樹皮牠們都能甘之如飴。如遇昆蟲、白蟻、貝類、鳥蛋甚至蜂巢,牠們也照吃不誤。此外,林金福發現壽山獼猴有吃土的習慣,尤其是受重傷的成猴會大量食土。
獼猴的生活習慣非常固定。牠們黎明即離開夜宿地,在猴王的帶領下,開始了追逐食物的一天。早上九點以前是吃早餐的時間;中午則是休息和社交時間,「理毛」是獼猴最喜歡的一種社交活動;「跨騎」並不是交配時才有的動作,幼猴也會學習模仿。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