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臺灣獼猴分群行為(四)
壽山臺灣獼猴社群分群時,遷出原社群進入旁支群的成員,均為原社群中、低位階的個體,當這些成員在遷入旁支群後,中、低位階部份個體較其在原社群中為高,而且在主群與旁支群的性別比結果中,所有成年雌猴比例較分群前為低。
壽山臺灣獼猴分群皆由中、低位階成年雌猴所發動,其餘成員藉機加入分群,並與成年雄猴比較而成年雌猴為旁支群中較為固定的核心組成成員。獼猴屬中的物種均屬於母系社,社群的架構是由雌猴所組成,分為高、中、低階位階,雌猴間存在著緊密的血緣關係。
壽山臺灣獼猴之母系社會結構的多支親緣家庭系統中,其社群中之雌性成員,往往是留在出生社群中的母群,所以成年雌性成員是社群組織結構穩定性的基礎。社群的架構分為高、中和低階位階,依三階層分為1:2:2的基本比例。
壽山臺灣獼猴在社群形成旁支群後,高、中或低之雌猴位階及高與中低之雌猴位階,所生育的子代數、子代存活數、雌猴生育間隔、沒有顯著地差異,而雌猴成員的個體體重有顯著地差異,因此壽山臺灣獼猴社群之階級制度是井然有序的。
1、多餘的雄猴(Surplus males):當群內雄猴成年或其他雄猴遷入此群使群內雄猴數目增加,雄猴間便開始確立位階(male leadership),這些因素造成雄猴優勢階級制度(dominance hierarchy)的改變(Sugiyama, 1960; Furuya, 1969;Koyama, 1970; Nishmura, 1973; Yamagiwa, 1985),改變的過程會使得群內個體向心力降低,而其中一些雄猴則會表現的如同社群核心份子,其後雌猴加入形成一個新社群(Sugiyama, 1960),分群現象因而發生。
此假說不符合壽山臺灣獼猴社群分群的因素,原因在於壽山臺灣獼猴分群皆由中、低位階成年雌猴所發動,其餘成員藉機加入分群。再加上屏東科技大學團隊藉研究之名行大肆獵捕壽山臺灣獼猴,造成死傷無數,也造成雌雄性比率由1:1變為6:1,除影響族群甚鉅外,也影響了群內雄猴數目增加及雄猴間確立位階。
2、生態上的壓力(Ecological stress):當社群個體數量與食物供需失衡時,社群可能會藉由分群來擴大領域(Furuya, 1969)。
此假說不符合壽山臺灣獼猴社群分群的因素,原因在於壽山面積約為1116公頃足以承載臺灣獼猴族群數量及活動(屏科大學者推論壽山獼猴族群量已超過空間承載量與族群密度是假的也是錯誤的,原因學者之壽山獼猴之族群數量的數據是造假的)與活動地區和夜宿地重疊性高的情形及壽山地區植被屬亞熱帶季風林,植被種類繁多(高雄市政府建設局,1995),以桑科(Morcaeae),榕屬(Ficus)的植物最為優勢,如榕樹、雀榕、稜果榕等(楊吉壽,1999),目前已知可食性根、莖、葉、芽或果實達220種以上,並有食土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