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中央廣播電臺-臺灣APP 「一槍斃命」台灣獼猴 林良恭:人猴戰爭非0與1的選擇】

【中央廣播電臺-臺灣APP 「一槍斃命」台灣獼猴 林良恭:人猴戰爭非01的選擇】影音內容請點
1.「原本兩年繁殖一次的獼猴,因為餵食,變成一年生一次,雌猴本來5-6歲才會成熟可以繁殖,現在4歲就成熟了,導致有餵食地區的獼猴族群量開始增加。」
獼猴本來是兩年生一次,現在一年生一次嗎?
Hsu et al. 2001年的研究中,台灣獼猴雌猴生育間隔有88.5%間隔時間為1年(平均364 ± SD29天)也就是生產完必須隔一年才會再生育。而有11%生育間隔為2年的時間(727±36天); 和1%間隔3年的時間間隔。
獼猴本來是5-6歲才會生嗎?
我們拿大家最喜歡的日本獼猴研究來看,日本獼猴的雌猴平均性熟年齡為3.5 (Takahata, 1980),看來台灣獼猴跟日本獼猴相較之下好像比較晚熟耶!
2.「那個猴子不是無限擴張,數量到達一個程度它就會分裂,就是說我一群變成兩群,然後兩群的活動範圍就更大了。」
安捏,在Hazama (1965), Takaragawa et al. (1978)日本獼猴的研究中獼猴社群的個體數高達100隻,都沒有分裂啊,難道是跨屌鬼?
而且獼猴分群的因素是非常複雜,Dittus (1985) 歸納出五個獼猴分群可能原因的假說,(1)多餘雄猴 (Surplus maless)(2)生態上的壓力(Ecological stress)(3)親緣關係稀釋效應 (Dilution of kinship)(4)失去統合(Loss of coordination) (5)雌猴在群中的適存性降低(Female fitness loss)
在台灣獼猴來說這五個假說還未完全解釋分群的因素,獼猴的社會結構以及社群成員間的互動是很複雜的,不是青青菜菜就會分裂的。
3.「你餵食牠,牠就不會去找食物。」
以壽山台灣獼猴來說光是覓食就花掉一天約四分之一的時間(28.15%,王敬平,2005),單憑人類餵食根本無法取代所有牠們的食物需求。
4.「脫序、潑猴、教壞囝仔大小、安樂死」
脫序是脫什麼序?脫誰的序?這秩序的規則是誰訂的?
5.綜合上述,我誠心地拜託林教授,可不可以不要用危言聳聽的方式誤導大眾?我們不贊成遊客餵食,要告訴大眾為什麼餵食不好,而不是拿一些非事實的誇張化描述去讓大家緊張,讓獼猴的觀感更負面。
餵食最大的問題點不是在於會使牠們喪失謀生能力或是搶食甚麼的,在於我們一般民眾在完全不了解獼猴的狀況下就貿然以食物作為誘因跟獼猴接觸,帶著一種施恩式的給予。
野生動物有著牠們自己食物食性,不應該輕易拿人類加工、添加的食物給牠。而一般民眾不了解獼猴行為,在給食者跟取食者之間很容易擦槍走火發生衝突,然後獼猴搶食攻擊人的傳聞就此傳開,因為不了解而產生誤解,這是種惡性循環。
好好解釋很難嗎?
為什麼要不斷的防治、研商、防治、研商、防治、研商?
要真正解決人民的困難不是關起門來一直開會,要走到果農身邊去知道災害發生的時間、農損的程度、作物價值的高低、種植的面積與位置,然後再來衡量要使用驅趕的手段還是有辦法轉型為生態觀光果園?
這些基礎不做好,再開20年的防治會議也是一樣。
又也許20年後就沒有台灣獼猴了。
延伸閱讀:
【台灣謎猴-餵食問題知多少?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